最近,我们学校开了一个职能制造国际学术会议,来了几十位境外客人,其中有一些是华人。会议期间,他们和机械学院的研究生开了个座谈会。临别的那天晚上,有个境外华人跟我说:“你们学校研究人员的业务素质很不错,但是对中国的文化及传统思想了解不够。座谈时我问他们,‘君子不器’是什么意思,他们没人知道。我又问了其他几个问题,他们也不知道。看来大陆的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改进。”
那么,“君子不器”是什么意思呢?从字面上讲,君子,有学问的人;不器,不要作器皿,也就是说,不要一成不变,要灵活运用。一个有才华的人应该多才多艺,有多方面的功用,不能太单一了。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当前教育体制过于狭隘的一个批评。
孔子在当时就提出“君子不器”的思想,可见,我国的传统教育里有非常好的东西,现在的中国教育有许多好的思想,但同时也的的确确需要吸取古代的教育思想,还需要借鉴西方许多好的教育思想。中国有句古话,“问故而知新”,温习过去的东西,古为今用,可以学到许多新的东西。
教育目的是什么?《四书》的第一本《大学》开头的第一句话是:“大学之道,在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这句话是说,大学教人的道理,在于净化人们的心灵,陶冶人们的情操,培养人们的道德素质,在于团结群众,教育群众,弃旧扬新,从而使人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。我们的大学培养人,不仅仅要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和经济建设的需要,而且更应该站在市场经济的前面,站在社会发展的前面,去引导市场经济,引导社会发展。大学培养的不仅仅是今天的人才,而是明天、后天、21世纪的人才。所以每次给新生作报告时,我都会说大学应该做的事情有三件:第一,教会学生如何做人;第二,教会学生如何思维;第三,教会学生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,以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的能力。
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,不但讲了教育的目的,而且讲了教育的内容。孔子讲“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”,合称“六艺”。礼,主要指美育;礼是外在的,乐是内在的。乐使大家彼此相亲,礼使大家彼此相敬;乐使大家彼此相同,礼使大家彼此相异,这在《礼记*乐记》中讲清楚了。射,射箭;御,驾车;两者合起来就是体育和劳动;书,各种历史文化知识;数,数学。用现在的话讲,大体上就是要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。
大学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、详实的教育内容,而且还要有有效的教育方法。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怠”,只学习不思考,就会迷失方向,只思考不学习,就学不到东西。这里的学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东西,更主要的是向实际学,向社会学,学习与思考必须统一起来,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。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,“如切如磋,如啄如磨”,不但要自己学习,而且要相互学习,扬长补短。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要想学习好,必须先把工具准备好。“或失则多,或失则寡,或失则易,或失则止”,见到的就看,到处看、到处弄,不行;学得太少了,不行;见异思迁,不行;太专一了,也不行。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知,是知也”,懂就是懂,不懂就是不懂,要事实求是,这才是真正的聪明,这才是真正的会学习。这是不是说,孔子就不创新了?不是的,孔子是主张创新的。孔子处在大变化的时代,只是一味地重复过去的道理,重复过去的事情,会碰得头破血流。孔子引用了这些话,“汤之盘铭曰:‘苟日新,日日新,有日新’”,就是说,商汤的浴盆上写着,“如果每天洗涤自己,刷新自己,就要天天地刷新。”“《康诰》曰:‘作新民’”,鼓励自我创新的人。“《诗》曰‘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’”,孔子引这两句话是说,周国虽然是个古老的国家,她的使命却是夺取商的天下,除旧布新。孔子不但讲了教育的目的、内容和方法,而且在《礼记*学记》上还讲了为什么办教育,就是,“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”,“化民成俗,其必由学”。
大家看到,我校校务会议通过决定,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,对新生一律进行中国语文水平考试。为什么呢?因为有学生给我来信讲:“我们中国的大学生,英语四级考试不通过,不能拿学位;可是中文作文作不通,错别字一大堆,还能拿学位。我就想不通,这是为什么?”我们认为很有道理。进行中国语文水平考试,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之一。另外,现在在校的学生,今年毕业的不算,每年要拿两个人文学科的学分,拿不到就不能毕业。我们的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,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,起表率作用。教务处、成教院、研究生院与文学院将指定出具体的方案来。这样做,我认为有几个原因:第一,浅的原因,一个中国人,特别是中国的学生,不能用自己国家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,这是什么水平呢?第二,深的原因,如果你的中国语文不好,就很难说你对中国文化、对中国历史有什么了解,从而也很难谈在了解过程中培养对中华民族的感情。第三,我们不是搞大过沙文主义,也不是搞狭隘的民族主义,但是如果世界文化都单一化,全盘西化,没有多样性,单调的世界能有进步吗?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民族,有12亿人口的大国,如果不能保持与发展它的优秀传统文化,对人类历史的发展绝不是什么好事。中国,作为世界民族之林中的成员,要提高本民族的人文素质、本民族语文水平,这是势在必行的。
在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,也要提高文科学生的科技素质。我给文学院提了一个建议:把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现代科技教育结合起来。我们学校有111位博士生导师,每周请一位博导给文科学生讲一次自己领域中的高级科普知识。如果每周两次的话,一年52周,也才104次。这些高级科普可以充实文科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,对于进一步发挥文科学生的作用,是大有好处的。
我校有位教授在《论人文素质教育》一文中引用了两个人的话:一个是孔子的,“绘事后素”,绘画之前要把纸弄得很白,然后涂上色彩才能绘出比较好的画,底子好,绘出的画才好。我们要打好人文素质基础,才可能有较高的全面素质;另一个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的,他说,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,素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忘光后剩下的东西。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,不是问升学、为考试而学习。我听说80年代有一个地方的考生高考成绩特别高,他们是用一年学课本,用两年时间来应付考试。但他们升入大学后,成绩一年不如一年,为什么?他们靠的是死记硬背。我有个同学,每次考试都是100分,有次却拿了一段金属导线问我哪端为负,哪端为正。看来有知识没有基本的素质是不行的!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并不一定首先靠某种科学知识,而是往往首先靠自身的素质。人的智力因素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自身素质。最近《江西日报》刊登了关于中科院院士谢光选的文章,文章中说到聂荣臻看到他的素质好,就挑他到重要部门工作。这都是非智力因素的作用。
办学校,尤其是办大学,有那些内容呢?第一是选择知识,第二是继承知识,第三是创造知识,第四是传递知识。知识要选择,选择的结果是继承;不但要继承,好要会创新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动力,一个民族不会创新,就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。办学校最重要的一天是传递知识,而所传递的知识必须是经过选择、经过创新的。韩愈说:“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。”学生超过老师恰恰是老师的光荣。作为老师,应该使学生有自己的新见解。我校现在已开始全面实行适合我校情况的学分制。为什么搞学分制呢?讲简单一点就是因材施教。这是教学方面的一天很重要的原则。我们搞学分制不能跟西方一样,就是把很少数的天才、尖子选出来,另外相当一部分则让他们淘汰。这种做法不适合我们的国情,也不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。天才的人我们要选拔,一般的人我们也要尽可能地予以帮助。一个人要有成就,应具备三个条件:天资、勤奋和环境。我们因材施教就是给学生创造好的环境,来发掘学生的天资。我们的教学计划不要把学生都限死了,应该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,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来回遨游。学生本身就具有差别,有的同学这些功课好,有的学生那些方面很突出,各有所长。我们的学生当中有这方面的人才,有那方面的人才,这是很好的事情,就应该千资百态,我们的教学也就应该随学生千资百态。
有人问我,“杨老师,你那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学,那么喜欢诗词?有什么好处呢?”姑且不讲文学中、诗词中直接表达出的那种令人感动的世界观、人生哲理,像文天祥的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,文学、诗词中间还有许多难以言说的深的含义,可以给人以启迪,给后人留下广阔的空间,去思考、去填充、去发挥、去开拓。很多人喜欢毛泽东诗词,但毛泽东不愿意给自己的诗词作注解,因为一注解,就没有机会让人去思考、去发挥了。柳宗元写过这样一首诗《江雪》: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”这首诗抒发他被贬时的复杂心情。我却把它转移到学习方面上来。在艰苦的条件下,我们仍要排除各种干扰,如置身极为清净的环境,“独钓寒江雪”般地刻苦学习,深入钻研,去钓取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。欣赏诗,不仅要懂得作者抒发的情感,还要把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进去。
我这个人很喜欢名山大川,但我舍不得花时间去玩。去过的地方,有很多之处,我都用心记下来了。1979年,我到过昆明,去了滇池边的西山上,西山上面有两副对联。其中一副是:“置身须在极高处,回首还有在上人。”你爬到一座山顶上去看,会发现山外有山。做学问就应该像这样,不要自以为到了顶了就不往上爬了。第二副对联是:“高山仰止疑无路,曲径通幽别有天。”这也非常精彩。你爬到面对峭壁高山时,以为没有路了,可是仔细寻找,还是会发现曲曲折折的小路,沿着这条小径、险路,就可以攀登险峰,风光无限,又是一番新天地。
再比如,我到过镇江,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著名的诗,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。这首七绝诗中的第一句是“京口瓜洲一水间”,这个京口就是今天的镇江。镇江有三大名山,金山、焦山和北固山。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焦山,焦山上有一个地方是郑板桥读书的地方,那儿有副对联非常精彩,上联是“删繁就简三秋树”,下联是“领异标新二月花”。做学问就应该做到“删繁就简”,教学也应该如此,抓住要点、抓住核心。三秋树上的树叶是不掉的,这种树叶可以说是经过考验的,可以面对寒冷的深秋。经不起考验的树叶早在第一秋、第二秋就掉了,怎么能到深秋呢?这正是我们做学问的道理。另外,一个人要有开创精神,应该说要有一种更高的东西,应该敢于带头、敢于标新立异。社会在前进,一个是量变,一个是质变;一个是求同,一个是求异。一个大的变化应该是在求同的基础上再求异。杨振宇博士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奖,就是因为提出了“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”这一“求异”的定理。金山、焦山、北固山的其他地方我都记不清楚了,独独这副对联到现在还记忆忧新。所以说我国许多对联里面都包含有很多学问。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了。
很多文章也跟对联一样,其中大有学问。苏轼的《石钟山记》最后有一句话:“事不耳闻目睹,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”就是说事情不亲耳听见、亲眼看到,凭空去判断是有还是没有,行吗?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,有人作了这样一副对联:“情况不明决心大,心中无底办法多。”这是对当时情况的一种尖锐的批评。所以到最后每亩产40万斤稻谷这种超级笑话都闹出来了。再比如,中学课文里有一篇《爱莲说》,里面描写荷花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,“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”。这些其实都是做人的品质,里面是干干净净,外面是正大光明。在当前的社会中,在面临经济大潮的冲击时,在拜金主义面前,我们做人就应该像荷花那样。
前些时,我们教研室的老师与研究生,到咸宁玩了一趟,去了温泉,去了竹山。由此我想到小时候躲日本兵,逃难到赣东,在翠竹参天的大山下生活了好多年的往事,心中很多遗憾,写了一首诗,前四句是:“旧梦儿时何处寻,雄山修竹碧森森。怒芽壮笋香飘土,凉竿柔枝爽拂云。”抗战胜利50周年了,地覆天翻了,与当年凄凄惨惨的景象相比,有无限的感慨,所以后四句是:“鸟语高低时远近,径通曲直忽幽明。今朝不在凄惶事,伴友皆徒乐踏春。”
《红楼梦》里薛宝钗给贾宝玉说过一个“五祖传位”的故事。五祖的大弟子神秀作了一偈,读起来很有道理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;时时勤拂拭,莫使有尘埃。”而当“伙头军”的惠能却说:“菩提本非树,明镜亦非台;本来无一物,何处染尘埃。”五祖认为惠能讲得好,就把衣钵传给了他。从个人来说,我们应该把个人事情看开一些,不要把个人看得太重。人生要过得充实,应该多做些有益于人民的好事。我当校长后,有记者问我有没有座右铭?我说:“有啊,我早就有了。毛泽东在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中认为鲁迅的诗句‘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’就是我们共产党员的座右铭。”没有艰苦奋斗,没有流血牺牲,可能有今天吗?
1980年,我爱人请人从美国带回来一个彩色胶卷,照完了还要送到美国去洗;1981年又请人带回一部13英寸的彩电,惊动了左邻右舍,一看电视,就像过节一样热闹,房间坐满了邻居好友。现在又过了15年,翻天覆地,覆地翻天,彩色胶卷、彩色电视算得了什么,这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吗?不是,这是大家努力的结果,改革开放的结果!个人的奉献应该大于他的消耗和索取,如果索取大于奉献,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,人类社会怎么进步?我在很多情况下讲,现在中国很多的问题,不是用经济手段能够解决的。为什么?我们的经济实力与某些国家相比还相差得太远。拿我自己来讲,我的工资每月1000元多一点,这在国内高校里算是比较高的了。可是,新加坡大学教授的月工资1.5万新元,合人民币10万元,差100倍,你说增加?能增加100倍吗?不可能。如果要我留在华工执教,而不去新加坡,靠经济杠杆是不行的。我曾有一个研究生去新加坡研究学习,几个月后回来时,就有很多钱。我如果说,你回来吧,我给你发工资。我每月能给一个博士发多少工资呢?一万元?五千元?不行!甚至一千也不行。前几天,我到数学系参加座谈,我讲:“搞教育就是清贫,教育=清贫,数学=清贫的平方。”我决不是说,教师不要富裕,搞“四人帮”的穷“社会主义”,而是讲,搞教育本身就是奉献,你不奉献就不要搞教育。中国传统讲感情,讲人与人的关系,中国有句古话,“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悦己者容”。我所在那个小摊子,为什么大家愿意留、愿意干呢?第一,大家彼此尊重,你的劳动我尊重,我的劳动你尊重;第二,你的劳动成果我承认,我的劳动成果你承认;第三,大家相互关心,相互支持。为什么大多数留学生愿意回国工作?因为两个字:感情。我们派到新加坡去的留学生期满都按时返校,没有一个留在那边。最近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碰到我们的一位青年教师,他对我说希望能回过工作。我问他为什么呢,他说:“你看,跟我一块在德国的‘洪堡奖学金’,一起工作和学习两年的,回到祖国后,事业非常有成就,而我在这儿,干来干去,总是给别人干,心理不舒畅。”
对大多数人,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来讲,重要的并不是钱,而是才能能否充分地发挥。他们首先愿意从事创造性的工作,愿意把知识能力贡献给祖国,只要后顾之忧少,只要人际关系比较好,就可以了。大家可以看到,我们学校幼儿园新楼已经落成了,建这新楼饿不容易啊,因为财政比较困难,讨论建楼时,争论非常激烈,最后几经讨论,决定一定要建,为什么呢?表面的原因是旧楼是危房,万一倒下来会造成很大的事故;更深层的原因是,如果小孩子安顿好了,年轻教师就容易安顿下来。中国人是最讲感情的,可怜中国父母心,不重自己重子女,学校把他的孩子安顿好了,他自己住差一点也愿意。我们一定要把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办好,这还可以稳定我们大批的青年教师。
华中理工大学的发展,要有好的物质条件,更要有好的人际关系。人的问题往往是最关键的。当今有些人,无所事事,调皮捣蛋,要他走他偏不走;有能耐的人呢,要他不走他偏要走。有些事情,要他干的他偏不干,不要他干的他偏要干。这不是一个业务能力的问题。而是每个人做人的态度和相互间的关系的问题。总是起来只有一句话:我们想的、干的,都应该是主人翁,不是打工仔。
华中理工大学经过42年的历程,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,简单吗?有一次,我在北京开会,有位外籍华人对我说:“杨校长,你们的华中理工大学很不错啊!”我告诉他:“别看到我们学校发展很快,但是校内困难很大,矛盾不少啊。可是,里面骂娘,外面帮忙。在里面骂的要死,到外面还是宣传华工的好。”里面有很多问题,很多缺点,骂是一种尖锐的意见嘛!有意见当然要提,有什么关系呢?不骂更糟糕!我们有许多困难,有许多问题,但我感到这是前进中的问题和困难,有一句诗,“芳林旧叶催陈叶,长江前波让后波。”春天来的时候,有的树上老叶子纷纷落下,但这和杜甫诗里晚秋北风下面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的落叶不同,是一种欣欣向荣的开始,就像长江水总是在向前推进一样,华中理工大学有一股蓬勃的朝气。杨振宁先生到我们学校来,在电影院作报告,你们坐了三个小时,我坐了两个小时。杨振宁先生后来跟我讲:“我非常感动。1945年我到美国后,包括到大陆来,还没有开过这么大的会议,而今天开了1万多人的会议,规模如此之大,秩序如此之好,热情如此之高,我从来没见过。”他走的那天,又给我们题词:“很高兴看到华中理工大学欣欣向荣。我深信在30年内,华中理工大学一定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。”我们凭着什么呢?凭钞票吗?不是。凭着我们同学的精神,凭着我们教职工的精神,凭着我们的传统美德,凭着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,凭着42年的发展,这就是我们的方向。
“海阔凭鱼跃,天高任鸟飞。”现在形势很好,海阔天高,我们的学生要大展身手,大干一番。我们的教育也要海阔天高,任凭学生鱼跃、鸟飞。
|